此刻的中国就处在“历史的垃圾时间”节点之中,而我们再努力都是徒劳的,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个体是渺小无力的,对我来讲,根本没有试错的机会。广义上来说就是无效的垃圾时间,中国的历史车轮缺油了,往前跑不动了。
什么是”历史的垃圾时间“?
所谓“垃圾时间”(Garbage time),原是一个用在多种限时制体育赛事中的术语,意指一场比赛中,对垒两队的分数差距太大、胜负结果难以改变时,剩余的比赛时间就称为“垃圾时间” 。
历史垃圾时间
历史的“垃圾时间”是一个相对的概念,它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个时期,社会或经济活动处于低谷,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。这个概念通常用来描述历史上的某些时期,社会运行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,个体无力改变现状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社会走向失败。
历史中的“垃圾时间”或长或短,或典型或普通,包括了社会周期性盛衰转换的相对变化。例如,大明帝国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“至暗时刻”,其严刑峻法和权力私有化政策扼杀了社会活力。
此外,“历史的垃圾时间”这一概念也被用来描述全球历史中的低增长时期。例如,从公元元年到公元1700年间,全球人口和经济的年增长率均低于0.1%,其中人口增长率为0.06%,人均产出增长率更低,只有0.02%。这与工业革命以来到新的21世纪初的高增长阶段形成鲜明对比。
然而,这个概念在互联网舆论场上被一些大V和博主草率引用,甚至被用来制造焦虑和传播负面情绪。没有确凿的理论依据,却被一些人用来作为“躺平”和“看戏”的论调。
总之,“历史的垃圾时间”是一个具有复杂背景和深刻含义的历史概念,需要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。
结合上面对这个名词的解释概念,目前的中国就是在历史的垃圾时间之上,最让我唏嘘的就是官媒统一口径,对这件事的社评就是:没有历史上的垃圾时间,全方面的否定这个概念,就是说你不能有这方面的想法,这些名词都是境外势力,这种意识形态输入严重影响国家安全;历史本就有好有坏,全世界都有,现在的经济下行是正常的现象,不要上纲上线。总之就是全盘否定历史的垃圾时间这个概念。
历史就是有垃圾时间
几千年的历史中,有所谓的鼎盛时期就会有衰落时期,鼎盛时期称之为盛世,那衰落时期呢?可不就是所谓的“垃圾时间”吗?否定历史的垃圾时间本质上就是否定”衰落“套到目前的中国身上,现在经济下行,失业率抖增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这难道不是“垃圾时间”?否定这一概念本质上就是否定某种意识形态的输入,但是无论你怎么否定,事实就是如此;你说繁荣是由每一个的个体组成的,那么反推过来衰落也有由于个体的不努力造成的吗?我想肯定不是,个体无论如何努力,一天工作25个小时也没有用,本质上还是会衰落,那么能这样反推过去吗?历史不是人民书写的,历史是权力书写的。
个人与垃圾时间
既然结果注定是“垃圾”的,那么我没那么的努力本质上是折磨自己,当然这句话不符合自己的“核心价值观”,但是这就是事实啊,结果已成定局,分母为零,分子就算再努力,结果也为零。中国人对于“垃圾时间”的迷茫,我想一时半会儿很难去改变,貌似也无力、没有办法去改变,可能选择“躺平”会是最好的选择,只要做出选择就注定“失败”。
王缉思说:“在不确定的时代,做一个‘普通的好人’”。嗯,这是一个底线,也是一个不错的说辞。“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,一杯敬自由,一杯敬死亡”,买醉创造最大的情绪价值,天亮之后潦草离场,“清醒的人最荒唐”
参考链接
“历史的垃圾时间”一词最早在2024年7月左右的中国大陆网络上广传。其来源众说纷纭,有网民称其出自奥地利经济学家路德维希·冯·米塞斯的经济学概念[1]:“从经济学的逻辑来看,当某段历史正背离经济规律,个人又无力改变,且必然走向失败的阶段,就被定义为‘历史的垃圾时间’[2]。”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撰文指,米塞斯的著作中并没有“历史的垃圾时间”一词,形容其是“赤裸裸的假冒伪学术用词”[3]。
此词实际上出自广州《羊城晚报》编辑胡文辉于2023年9月发表评论文章《历史的垃圾时间,文化的悠长假期》中所提出[4][5][6][7]。2023年11月,署名清和社长的作者发表题为《如何渡过历史的垃圾时间》的网络文章以回应胡文辉观点,其征引米塞斯等经济史学者的观点和理论,进一步阐述“历史的时间垃圾”概念[7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