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本书名字第一眼看上去就像是鸡汤,拿到了手里,像一本很厚的鸡汤(毕竟有20万字)。书的英文名字叫《Educated》却整了一个这么鸡汤的书名,很好奇的开始看了起来,直到看完,让我对中文的名字有了新的理解。

这本书其实就是本书作者的回忆录,自传体小说、非虚构的小说,作者塔拉的第一本小说。写了自己在17岁之前没上过学,最后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这样的一个故事。但这本书不是一个励志故事,教你如何奋斗拿到学位,如果这本书是这样立意的话,就不可能登上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,我也不会写这个读书笔记。
这本书就是作者的前半生真实境况,原生家庭的痛苦描写的让我很难过,我无法想象美国这么发达的一个国家,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家庭,从本书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原生家庭对塔拉和他兄弟姐妹们的影响,这种影响是贯穿辐射他们一辈子的,就在这种环境下塔拉居然成为了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。成功的逃离了自己的原生家庭。
读这本书的过程十分煎熬,一颗心始终处于充血状态,有什么东西冲撞个不停,迫不及待想要破土而出,却又始终被死死地压抑住了,很多次有泪涨上眼眶,却又落回去了。因为作者塔拉始终无意煽情,她只是冷静地,从一个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角度来书写自己曾经的经历。他的哥哥对他的暴力,很暴力的对她,但是他的回忆录写的还是很冰冷,我做不到,我看的很是生气。
他同时也有一个好哥哥,在本书的首页,作者说 “献给泰勒”

当作者远赴异国求学的时候,她想到父亲说“如果你在美国,无论你在哪个角落,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,带你回家,让你平平安安的。”这句话是不是很催泪?看起来就是感天动地的父爱没错啊。然而作者塔拉从小到大在父亲身边并不曾“平平安安”过,拥有的只是恐惧、侮辱和伤害。但是这样的话语是有魔力的,它像一只隐形的爪牙,紧紧地攥住你的心。哪怕你人已远涉重洋,心还在那只手掌里。为什么她一次又一次地冒着危险回去,因为对爱的渴望。世上每个人都渴望爱,而世上最可能产出爱的地方,只有家了。所以,家是全世界共通的信仰,当你背离这一信仰,全世界都将没有你的容身之所。
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
在我看来,直至书的结尾,作者依旧未能完全走出。原生家庭对作者塔拉的伤害或多或少肯定是存在的客观事实,书中,塔拉的回忆按照时间的顺序流畅地展开,只有这样一段往事插叙其中:塔拉一家曾救助过一只野生的大角猫头鹰。这个受伤的野性生灵发现自己被囚禁,险些将自己拍打致死,于是他们只好将它放生。塔拉的父亲说:它和大山在一起比和我们在一起更好。它不属于这里,也不能教它属于这里。真正的自由是你不须记得自己有翅膀,只要看到想去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飞去。这个意向刚好和中文名字对应,这大概是作者塔拉坚持使用这个书名的原因。
我特意搜了一下,当时中文书名(可能是出版社)准备定为《教育之名》,但塔拉仍坚持说自己更喜欢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”。所以才有了这样的书名。
